杭州教师招聘考试
嘉兴教师招聘考试
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
  • 周一至周五:09:00-17:30
  • 周六至周日:10:00-16:00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综合》命题预测试卷(5)
2013-08-09 16:27:59 4144
  • 收藏
  • 管理
    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除了作为行为基础的性能之外,学习还会导致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的建立。这种学习结果就是态度。题干表述符合态度的学习,故本题选D。

      6.A[解析]研究型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中选取研究专题(课题、主题),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该类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故本题选A。

      7.A[解析]根据奥苏伯尔的观点,有意义的学习有三类,即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书的概念小学生早已习得,而且也在概念与表示概念的符号“书”之间建立了联系,现在只是学习“书”的概念的另一种符号,因而属于符号表征学习。

      8.C[解析]观念冲突论,又称认知失调论。新颖离奇的故事往往与儿童头脑中的原有观念不一致而形成认知失调、为求得一致,儿童就要继续阅读下去,其动机可以用认知失调论(或观念冲突论)解释。

      9.D[解析]在心理学中,一般把学生的学习动机分为两类:一是内在动机,也称内源性动机,指由个体内在兴趣、好奇心或成就需要等内部原因引起的动机。由内源性动机引起的满足在活动过程本身,而不在活动之外的奖赏。另一种是外在动机,也称外源性动机,指由外在的奖惩等活动之外的原因激起的动机,其满足不在活动过程本身,而在活动之外。所以本题选D

      10.A[解析]内驱力一词是R.S.伍德沃思于l918年首先提出来的,以表示激起行为机制的原动力。人的内驱力可分为两大类:(1)由饥饿等生理需要而产生的内驱力称为第一内驱力,又称基本的、原始的或低级的内驱力;(2)由责任感等后天形成的社会性需要所产生的内驱力称为第二内驱力,又称社会的或高级的内驱力。“猫儿吃饱饭后找水喝”明显属于第一内驱力。故本题选A。

      11.D[解析]练习是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是形成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的关键环节,是学生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12.A[解析]“复归人的自然本性”是道家思想。

      13.A[解析]“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礼记?学记》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建设国家,管理公众事务,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事情。可见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14.D[解析]气质是先天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15.B[解析]中脑是视觉和听觉的反射中枢。

      16.C[解析]继时对比是指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的变化,糖和药就是前后两种刺激物。

      17.C[解析]根据语言的表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的想象,即再造想象。

      18.B[解析]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时被喜事所引起的愉快心情按其强度来说并不强烈,但这种情绪状态并不在事过之后立即消失,往往会持续一段时间。

      19.C[解析]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生理需要是处于最低层次的,是最基本的需要。

      20.A[解析]计算可知,该同学的智商为l20。智商在80—120的儿童,属于智力正常的儿童。

      21.C[解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出自《孟子》,强调学习是积极的思维过程。

      22.A[解析]替代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其他人实施这种行为后所得到的结果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指向。

      23.C[解析]当一个人对某一道德体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认识到了它的高尚性,产生了热爱情感并决心用它支配自己的行为时,便产生了道德意志。因此,对该生的教育应该培养其道德意志。

      24.A[解析]被试在常模参照测验中的成绩必须放到所在团体中,以被试在该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评估其能力水平,这一团体即为常模团体。

      25.B[解析](1)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2)从课程任务的角度,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3)从课程功能的角度,课程可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4)从教育阶段的角度,课程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5)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课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26.A[解析]陶冶教育法是指利用环境和教育者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心灵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进而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方法。“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即体现了陶冶教育的方法。

      27.C[解析]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和教学设计专家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提出了学习层次分类。他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为八类:信号学习、刺激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选项中,A项信号学习是指学习对某种信号刺激做出一般性和弥散性的反应,这类学习属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B项连锁学习是指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一反应动作联结,各种动作技能的形成都离不开此类学习。C项概念学习是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作出反应。D项解决问题学习是指学会在不同的条件下,运用规则或原理解决问题,以达到最终的目的。

      题目中,学习“动物”这一概念属于概念学习,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28.A[解析]选项A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是关于任务难度和动机水平的理论;B项皮格马利翁效应是关于教师期待影响学生成绩的理论;C项罗森塔尔效应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另一种表达方式;D项晕轮效应是社会心理学中印象形成和印象管理中的一种现象。本题中,“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三种不同难度的情境,对应三种不同的动机激发水平,这其中所体现的是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29.B[解析]所谓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在日常教学中,对本门学科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学习,仅仅达到刚刚能回忆的程度是不够的,必须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达到牢固熟记的程度。心理学中很多实验证实了这一点。学习程度在150%左右时,保持效果较好,虽然学习程度更高时保持效果会随之有所提高,但其增加幅度不大。

      30.C[解析]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培养勤奋感的最佳时期是6~11岁。

      二、多项选择题

      1.ACD[解析]尝试一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准备律、效果律、练习律。

      2.ACD[解析]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依据课本,通过课堂讲授,容易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3.ABD[解析]班级目标是一定时期内班级所期望达到的境界,它的设计要依据国家、学校、班级群体三方面实际水平。

      4.AD[


    上一页: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综合》命题预测试卷(5) 下一页: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综合》命题预测试卷(5)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