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在中国资本中,官僚资本占有压倒性优势,民族工业无力与之抗衡。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日美等帝国主义势力和官僚资本的摧残、压迫下,日益萎缩。
(3)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的环境
从道路上来看,欧美各国的工业化一般是从轻工业开始,而后延伸到重工业。在工业化的同时,农业都有一个相应的较大变化,给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中国的近代化是从重工业领域中开始的,农业始终没有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拖了工业化的后腿。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工业化开始之前,资产阶级都通过政治革命掌握了统治权,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中国的民主革命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才最终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从决策上来看,历届统治者都没有把知识结构的变革放到极其重要的地位,致使中国在长时期内一直是一个文盲半文盲的国家。缺乏现代知识的推动,使中国的近代化一直为缺少人才、技术而困扰。由于历届政府都代表了反动落后的阶级,违背广大人民的利益,不可能从发展生产力的主观愿望出发来制定内外政策,因而都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中国近代化的正常进行。从环境上来看,战争和革命不断,使中国政局长期动荡。
4.对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认识
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是资产阶级对国家政治民主化进行探索的两种理论模式,既对立又统一,是在同一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种新的政治模式,其主张和要求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要求。他们同时以“救亡图存”为己任,爱国是两者的共同起点。虽然他们对帝国主义都缺乏本质的认识,对帝国主义斗争存在一定的软弱性,但都希望中国从帝国主义的枷锁下解放出来,实现民族独立。他们都取法于西方,向西方学习。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作为革新中国与打击旧学的思想武器,最初取自西方的“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学说、进化论和以实验科学为基础的归纳方法等。他们都把中国的出路寄托于实现资本主义,因此反封建又是两者共同的目标。在政治行为上直接表现为资产阶级立宪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它们构成了晚清反对专制政治的两条阵线。革命派怀着由革命而共和的信念,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从正面力地冲击了清朝专制统治。维新派、立宪派则怀着由改革求立宪的信念,从实业、教育、启蒙等多方面为民主大厦在中国的建成添砖加瓦,赢得了多数工商业资本家和开明绅士的支持。他们利用合法手段从事反专制的斗争,掀起了戊戌变法、请愿运动、抵制美货运动、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使清政府陷于困境,进退两难。
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政治运动,并由此开始了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治的时代,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这是中国政治近代化历程中制度建设上取得的伟大成果。
5.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主共和制度难以在中国立足的原因
(1)辛亥革命对封建势力的打击不够彻底。革命前,革命派虽对封建专制思想和制度进行过批判,宣传过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进步性和合理性,但由于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封建专制思想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不是一次疾风暴雨式的革命就能彻底摧毁的。而革命党人因把主要精力集中于武装起义,对封建专制思想的冲击远没有达到埋葬它的地步,民主共和观念远没有深入人心,以致革命派建立的民主制度缺乏坚实的思想基础。
(2)革命派对政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反满的旗号下,他们认为只要推翻了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建立起一个民主制度,革命就算完成了。有些革命党人有一种功成身退的思想,认为革命不是为了当官发财,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位,拥护共和,就可以让他当大总统。实践证明,失去政权将失去一切。革命派在政权认识上的幼稚病是导致民主共和成果丧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3)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度缺乏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支持和坚实的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排挤和压迫,力量弱小,发展缓慢。他们虽有建立民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但没有保障民主制度存在和完善的实力。
(4)民主共和制度不能维持、专制制度死而复生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封建专制思想和制度赖以生存的落后小农经济土壤依然存在。辛亥革命未导致一场深刻的农村革命,未触及中国农村根本经济制度的变革,未能改变中国社会的主体经济结构,革命后的中国仍是一个小农国家。长期浸泡在小农生产方式中的中国民众很难对民主共和表现出真正的向往和拥护,这是民主共和制度难以长存的社会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