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题的复习要注意抓住两条主要线索:一是晚清政治的演变,即**战争到清朝灭亡这一时期内清朝的统治政策发生过哪些重大变化;二是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近代化包括的内容很广,经济上的机器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是其基本内容,还包括军事上的近代化、教育上的近代化、外交上的近代化等。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与西方的工业化及政治民主化的内容有不同的特点。复习时要注意与西方近代化的比较。
释疑解惑
1.中国近代化包含的具体层面
(1)经济的近代化:洋务运动时期开始引进西方的机械生产,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业刺激下,在洋务运动倡导下,中国资本主义民族工业产生,这可以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始,但发展缓慢。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出现兴办工业的浪潮,到19世纪末才有显著发展。戊戌变法试图推进经济的近代化,但很快失败。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后,民族资本主义才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华民国鼓励和保护工商业和人民办实业,一战期间,中国经济近代化出现一个高潮,民族工商业发展迅速。
(2)政治的近代化:维新时期提出君主立宪,设议院、兴民权,在变法时期对旧的政治制度作了不少改革。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确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规定了人民享有自由和民主权利,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但很不彻底。
(3)思想的近代化:**战争后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洋务运动时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举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反对封建专制和礼教。
(4)社会生活的近代化:封建社会里男子蓄辫,妇女缠足,崇信“三纲五常”,主仆等级森严。辛亥革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提倡“自由、平等、友爱为纲”的公民道德,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赌博等。
2.如何认识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康有为把本来对立的两种思想结合起来,这不是偶然的,是由当时的时代环境和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决定的。当时传统的儒家思想在社会上根深蒂固,但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一筹莫展,这就促使着人们去探索新的出路。而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又日益扩大,日本学习西方进行明治维新的成功也为要求改革的人们提供了榜样。康有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又身处广东南海这一资本主义入侵较早的地区,不可避免地深受双重影响。
康有为要进行资产阶级改革,本来应该用资本主义思想猛烈地批判封建思想,然而他却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把两者结合起来,这固然有利于减小改革的阻力,但也暴露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3.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
(1)先天的不利条件
①资金准备不足,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缺乏资金储备。
②技术准备不足,只有手工技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
③人才准备不足,只有经济型的人才,缺乏通晓国际现代化大势和能经营管理大机器生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
④思想准备不足,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
(2)面临三大政治障碍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西方列强依据不平等条约取得的关税协定、海关管理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等特权,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资本主义始终得不到正常的充分的发展;帝国主义还和中国封建势力结合起来,支持反动派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支柱。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