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2:民族工业的曲折与萎缩及其原因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民族工业受到沉重的打击。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委托经营”“军管理”“租赁”等形式吞并。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这虽然出于抗战的需要,但掌权的官僚阶层借此垄断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使官僚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大为增加。这就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
抗战胜利以后,国民政府虽曾采取一些措施,推动工矿企业恢复生产,但是,蒋介石为了取得美国的援助发动内战,又不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
194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让美国攫取在华的政治、经济等特权。此后,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官僚资本还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工业。此外,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
拓展3:过渡时期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变化:①新中国成立后在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彻底消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国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本,转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企业,形成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结构。③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展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结束,标志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封建剥削制度已经消灭,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结构形成。
趋势:①封建剥削制度逐渐被消灭,社会主义制度逐步确立。②社会经济结构由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向单一的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转变。③所有制形式逐渐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生产资料公有制转变。
拓展4:建国后我国工业体制的调整
(1)建国初到1956年,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到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照搬政治斗争的方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的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
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