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不同
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以行政审批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为主,甚至有时以长官意志配置资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调节作用的经济,不是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就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也就是由过去的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
高考链接
高考分析与教学建议
中国近现代经济内容在历史学科体系中占的比重较大,地位也较为重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中国从此不再大搞阶级斗争,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就提高了经济史内容在历史学科体系和高考中的地位。这部分内容也和当今的很多社会热点问题联系较为密切。2004年高考题中有多题涉及这一领域,广东卷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一角度出一问答题。2005年各地高考题有多道选择题在这一领域命题,广东卷在这部分内容出一问答题。
本专题内容的复习安排有两种基本思路:一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分阶段复习,着重把握每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及阶段特征;二是按照每种经济成分的发展演变组织复习。这两种思路各有优势,本书认为后一种思路较符合第二阶段的特点,思路也更为清晰一些。建议以后一种思路为主,同时也把前一种思维方式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换一种方法去思考,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方法。
复习本专题时要注意如下几点:①要紧紧围绕“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状况”两个核心内容,认真掌握经济发展的表现和“经济结构”的含义。②要注意把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变化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这一国际大背景联系起来,放到国际大背景中去思考和理解中国经济领域发生的变化和经济新现象。
“振兴民族工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目前中国企业界的口号,要注意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振兴民族经济所进行的努力这一角度去思考。
释疑解惑
1.如何认识“开关”对中国的影响
**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五口通商代替了一口贸易。“开关”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后果呢?除了《南京条约》成为此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与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范本,使中国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因而从一个重要方面规定了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外,并没有立即给中国带来资本主义。资料表明,“开关”以后的二三十年间,列强为了侵略的需要,虽在中国的开放口岸建立了若干加工工业和修造业,但都不是直接影响中国国计民生的大规模的资本主义企业。这些企业对中国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英国那时开始工业革命还不到一个世纪,它的经济实力还不允许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技术,它所关心的主要是通过超经济的办法实现其对华掠夺。就贸易关系而言,这期间中国进口的棉布和棉纱较之**战争前,有的只略有上升,有的甚至减少了。列强对华进行经济掠夺最得心应手的手段仍然是**贸易。**在中国的进口贸易中仍占第一位,由于从非法转到公开,进口数量成倍增长。后来,中国兴起近代工业,当然与“开关”后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有直接关系,但主要决定于中国内部日益滋生着的实际需要,同时,也是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所允许的。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决不是要把落后的中国变成先进的中国,而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或殖民地。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夹缝中艰难成长的。帝国主义不是要中国发展成为它的商品竞争对手,而是要中国成为它的原料供给地和商品市场。因此,它既要在中国适当发展资本主义,又要使中国基本上保持传统的生产方式。中国资本主义不能迅速发展和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不能迅速解体,是与帝国主义在华的政治、经济利益相合拍的。帝国主义的侵入并没有给中国带来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前景,它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起到了某些促进作用,但更主要的是起了阻碍和破坏作用。
2.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的特点
(1)浓厚的封建性。洋务派官僚在“自强”的口号下创办的这些近代兵工厂,从根本上说,是封建的官办军事工业。虽然这些企业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设备,雇用工人从事生产,但是它们还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它们创办的目的不是追求商品剩余价值,而是追求其使用价值。是否追求剩余价值是判断工业生产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重要标志。洋务派创办这些近代军事工业是为了产品的有用性,况且它们生产的产品如枪炮、弹药、船舰等也不拿到市场上去销售,而是直接调拨给清朝军队使用。按照构成商品的三要素看,它们生产的产品还称不上是商品。工厂本身没有盈亏可言,没有从利润转化来的资本内部积累,没有依靠自身运转而进行的扩大再生产。工厂的繁荣与否取决于政府财政盈绌和拨款多少,不取决于市场需求和工厂本身的生产与管理。工厂的管理完全由总办、会办、提调、委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