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需求学科或专业
|
学历、职称
|
人数
|
岗位描述
|
1
|
结构工程
|
教授或特聘教授
|
2
|
学科带头人
|
2
|
结构工程
|
博士
|
2
|
教学科研骨干
|
3
|
岩土工程
|
教授或特聘教授
|
1
|
学科带头人
|
4
|
桥梁与隧道工程
|
教授或特聘教授
|
1
|
学科带头人
|
5
|
桥梁与隧道工程
|
博士
|
2
|
教学科研骨干
|
6
|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
教授或特聘教授
|
1
|
学科带头人
|
7
|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
博士
|
2
|
教学科研骨干
|
8
|
土木工程材料
|
博士
|
2
|
教学科研骨干
|
9
|
道路与铁道工程
|
博士
|
2
|
教学科研骨干
|
10
|
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
|
教授
|
1
|
学科带头人
|
11
|
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
|
博士
|
1
|
教学科研骨干
|
12
|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
教授或特聘教授
|
2
|
学科带头人
|
13
|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
博士
|
1
|
教学科研骨干
|
14
|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
教授或特聘教授
|
2
|
学科带头人
|
15
|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
博士
|
3
|
教学科研骨干
|
16
|
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
|
教授或特聘教授
|
1
|
学科带头人
|
17
|
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
|
博士
|
1
|
教学科研骨干
|
18
|
建筑技术
|
教授或特聘教授
|
1
|
学科带头人
|
19
|
建筑技术
|
博士
|
1
|
教学科研骨干
|
20
|
管理学(项目管理)
|
教授
|
1
|
学科带头人
|
21
|
管理学(项目管理)
|
博士
|
1
|
教学科研骨干
|
编号
|
人才类别
|
购房补贴(万元)
|
安家费
(万元)
|
科研启动费(万元)
|
备注
|
一
|
1、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海外著名学术机构的外籍院士
|
特别支持,协商解决
|
|||
二杰出人才
|
1、中组部“千人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杰出人才入选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
2、具有担任国家级重点学科或国家重点实验室带头人经历者;
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
120
|
30
|
300
|
给予不低于40万元年薪;
提供100平方米以上的校内周转房一套,用于引进初期的周转使用
|
三领军人才
|
1、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者;
2、江苏特聘教授;
3、具有担任一级学科博士点、省(部)级重点学科或重点实验室带头人经历者;
4、具有多项国内外科技发明专利、自主知识产权并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取得一定业绩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
100
|
20
|
200
|
给予不低于25万元年薪;
提供100平方米以上的校内周转房一套,用于引进初期的周转使用
|
四拔尖人才
|
1、“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
2、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省“双创”计划人才入选者;
3、扬州大学特聘教授
|
60
|
10
|
100
|
给予每年10万元岗位津贴或奖励性绩效工资;
提供80平方米以上的校内住房一套,用于引进初期的周转使用
|
五优秀人才
|
1、学科和专业建设紧缺的教授
|
40
|
5
|
40
|
无专业技术职务者,可聘为校内副教授,聘期两年;
|
2、海外优秀博士
|
20
|
5
|
20
|
提供周转房一套或单间宿舍。如房源紧缺,提供三年租房补贴,每月1000元
|
|
3、学科和专业建设紧缺的博士
|
12
|
2
|
12
|
||
六其他人才
|
1、教授
|
25
|
2
|
20
|
提供单间宿舍。如房源紧缺,提供三年租房补贴,每月600元
|
2、博士
|
5
|
|
8
|
||
七
|
学校大力加强优秀创新团队的引进。对于在学科前沿领域已取得突出成就或具有显著创新潜力,以上述第一至四类型人才为带头人或核心成员的团队,除给予团队成员以上相应待遇外,给予团队特别支持,视具体情况协商解决。
|
附件2:
扬州大学人才引进办法
为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吸引更多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高端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来校工作,加快我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进程,特制定本办法。
更多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信息(浙江教师招聘网)
一、基本原则
1、按需引进、服务发展。人才引进工作坚持服从、服务于学校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需要,与学校发展目标相一致。科学规划,认真实施。
2、突出重点、统筹兼顾。进一步明确高端人才引进的工作重点,坚持点面结合,分类指导,促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突破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3、创新机制、规范管理。不断探索人才引进工作新举措,以用为本,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提高人才引进工作成效。坚持科学评价,择优引进,规范管理,确保质量。
4、加强合力、整体运作。校院齐抓共管,整体推进;各归口部门高度重视,通力协作。积极做好人才的引进、服务和管理工作,营造有利于人才引进和使用的环境和氛围。
二、引进对象、类别和基本条件
积极引进政治素质好、职业道德优、学术风气正、身体素质良,具有较强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符合学校学科建设需要、在学术技术领域具有较高造诣和突出成果的、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取得业绩的学者、专家和创新创业型人才。
引进人才主要有以下基本条件:
(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海外著名学术机构的外籍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