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 D[解析]再认或识别是感知过、思考过和体验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仍能认知的心理过程,回忆则是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也能够在头脑中浮现。
2. C[解析]福泽谕吉与张之洞均著有《劝学篇》,不过前者推动了日本教育的现代化进程,而后者极力强调“中体西用”。
3. C[解析]教学形式阶段论是赫尔巴特教育心理学化的尝试,在儿童兴趣四个阶段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学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4. A [解析]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教育目的是更上位的范畴。
5. A [解析]刺激在一定范围内可引起感觉,低于或超过一定的强度均不会引起感觉,这个范围就是感觉阈限。感官对刺激的感受能力叫做感受性。
6. B[解析]视敏度在医学上称为视力,视敏度的大小通常用视角的大小表示。
7. A[解析]被试在常模参照测验中的成绩必须放到所在团体中相对位置进行评估,这一团体即为常模团体。
8. A [解析]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 C[解析]赫尔巴特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10. D [解析]有意义学习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与机械学习相对的概念,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
11. D[解析]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
12. A [解析]场依存型者的知觉倾向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从题干可以看出该同学容易受他人态度的影响,很可能就属于场依存型。
13. D[解析]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能否胜任一项任务的判断与评价。
二、填空题
14.特朗普制
15.单轨型学制 双轨型学制 分支型学制
16.6 9
17.不同刺激 同时对比 继时对比
18.监督调节
19.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而产生
20.认知内驱力
21.态度情感
三、辨析题
22.[答案要点]
观点错误。通常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成倒“U”型曲线关系。即在中等强度动机的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强即提高,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23.[答案要点]
观点错误。智力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方面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创造力是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能力。二者的关系十分复杂。智力高的人虽然可能比智力低的人更有创造性,但高的智力并不是创造力的充分必要条件。创造力还受到一些非智力因素如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兴趣等的影响。创造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晶。
24.[答案要点]
正确。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既与人类的学习有共同之处,但又有其特点:首先,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其次,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再次,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四、名词解释
25.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个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制度。
26.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7.智力就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是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考、有效地应付环境的一种综合能力。
28.社会抑制:即个体在从事某一活动时,他人在场干扰活动的完成,抑制活动效率的现象,又称为社会干扰。
29.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它包括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和步骤。
五、简答题
30.[答案要点]
(1)水平一:前习俗水平
阶段一: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阶段二: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定向阶段;
(2)水平二:习俗水平
阶段一:好孩子定向阶段;
阶段二: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
(3)水平三:后习俗水平
阶段一: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阶段二:良心或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阶段。
31.[答案要点]
(1)客观公正
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与教科书的要求,根据客观、公正的原则对学生的知识质量作出评定,而不能凭主观意愿任意增减分数。
(2)向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方向
不是为了评分而评分,评分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学生更加努力学习,提高能力。因此,教师在考查、考试后必须指出学生答案中的优缺点和努力方向,促进学生提高学业成绩和学习水平。
32.[答案要点]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心理学研究的两大方面。这两方面也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是一个统一的具体的人的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个性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的,如果没有对主观和客观世界的认识,没有情绪情感的体验,没有积极地与困难作斗争的意志活动,心理的个性差异就无从形成和表现。另一方面,已经形成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又制约着心理过程的进行。可以说,既没有不带个性的心理过程,也没有不表现在心理过程之中的个性。
33.[答案要点]
韦纳等人认为,对于构成人的行为的原因,除去按照控制所在分成内在的个人因素和外在的环境因素,还可以按照另一维度即稳定性划分。在内部因素里可以分为稳定的(如能力)和易变的因素(如努力程度)。在外部因素里可以分为工作难度,这是稳定的;机会和运气,这是不稳定的。
34.[答案要点]
(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因而就中学教师而言,重视练习中必要的重复是很有必要的。另外,桑代克也非常重视练习中的反馈,他认为简单机械的重复不会造成学习的进步,告诉学习者练习正确或错误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纠正自己的学习内容。
(3)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桑代克认为学习者学习某种知识以后,印在一定的结果和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如果学习者遇到一种使他心情愉悦的刺激或事件,那么这种联结会增强,反之会减弱。他指出,教师尽量使学生获得感到满意的学习结果显得尤为重要。
六、论述题
35.[答案要点]
教育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