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考前押题试卷二
2017-04-10 09:41:05
5321
收藏
管理
; )
A.83B.110
C.120D.130
50.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各阶段的顺序是( )
A.原型操作、原型定向、原型内化B.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C.原型内化、原型定向、原型操作D.原型内化、原型操作、原型定向
5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提出的动机理论为( )
A.强化理论B.需要层次理论
C.成就动机理论D.成败归因理论
52.根据适当过度学习原则,如果一个学生学10次刚好记住一个英语单词,那么他能达到最好学习效果的次数应该是( )
A.10次B.11次
C.15次D.8次
53.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是下列哪位教育家的成功教育经验?( )
A.马卡连柯B.加里宁
C.乌申斯基D.赞可夫
5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说服教育法B.锻炼法
C.陶冶法D.榜样示范法
55.德育应坚持疏导为主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在方法上应采取( )
A.示范教育法B.说服教育与适当体罚相结合
C.多表扬,少批评D.说服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56.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是( )
A.德育规律B.德育原则
C.德育内容D.德育方法
57.在构成思想品德的四要素中,( )是基础。
A.知B.情
C.意D.行
58.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所以在教育过程中( )
A.严格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对学生进行教育
B.以情为开端,动之以情,对学生进行教育
C.以行为开端,从培养学生行为习惯人手,对学生进行教育
D.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需要、最易生效的因素为开端,对学生进行教育
59.品德是( )
A.自然现象B.生物现象
C.个体现象D.社会现象
60.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是指德育的( )
A.方法B.手段
C.途径D.内容
二、多项选择题(在各小题列出的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是正确的,请将其代码填涂在答题卡上,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与新手比,专家具有的特征有( )
A.专家更能有效地组织信息
B.专家有丰富的知识经验说明其记忆容量大
C.专家善于运用直接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
D.专家能在更深的层面上表征问题
E.专家有更强的认知与自我监控能力
2.小明为了获得父母的奖励而努力学习,他的学习动机是( )
A.低级动机B.高级动机
C.外在的学习动机D.内部的学习动机
E.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奥苏伯尔认为原有认知结构的( )特性始终影响着新的学习的获得与保持。
A.清晰性B.稳定性
C.包容性D.概括性
E.连贯性和可辨别性
4.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包括( )
A.知识的获得B.知识应用
C.知识巩固
D.知识编码
E.知识提取
5.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 )
A.记忆术B.做笔记
C.提问D.列提纲
E.画关系图
6.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有( )
A.获得与消退B.正强化与负强化
C.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D.惩罚
E.刺激泛化与分化
7.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 )三个阶段。
A.强迫B.依从
C.反抗D.认同
E.内化
8.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如( )
A.字词B.人名
C.时间D.观念
E.怎样骑车
9.教学的物质环境包括( )
A.课堂自然条件B.师生关系
C.教学设施D.上下级关系
E.空间布置
10.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有( )
A.认知失调B.家庭教养方式
C.定势D.社会风气
E.同伴群体
11.对性格特征的差异分析一般从( )方面进行。
A.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B.性格的理智特征
C.性格的情绪特征D.性格的社会特征
E.性格的意志特征
12.教学中可以借助( )形式来表明对材料的领会。
A.转换B.记忆
C.解释D.分析
E.推断
13.少年期的心理发展具有的特征有( )
A.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B.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C.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
D.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脱节
E.成人感产生,独立性强
14.小学德育的特点有( )
A.基础性B.生活性
C.开放性D.活动性
E.游戏性
15.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是德育的基本途径。
A.思想品德课B.其他学科教学
C.班会D.课外活动
E.学校例会
三、判断题(判断各题的正误,你认为正确的用T来代替,认为是错误的用F来代替,并将其代码填涂在答题卡上。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0.5分,共10分)
1.负强化是运用惩罚排除不良行为的过程。( )
2.将本身没有逻辑意义的材料人为地赋予某些意义,以便于记忆,也是一种形式的有意义学习。( )
3.不能再现的内容仍可以再认,说明再认所要求的可利用性阈限水平较低。( )
4.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级,只有低级需要完全得到满足后,才能产生更高级的需要。( )
5.具有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可以获得相同的认知质量。( )
6.发现学习的倡导者是布卢姆。( )
7.功能固着是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之一。( )
8.品德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
9.焦虑总是对学生学业产生不利影响。( )
10.一般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是指狭义的。( )
11.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一般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
12.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教学必须要考虑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而且任何教学也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已有水平。( )
13.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强化分正强化和负强化,无论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其作用都是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
14.直观是知识掌握的开端环节,是感性知识的重要来源,是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的起点。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教学都必须从直观开始。( )
15.有结构问题的解决过程与无结构问题的结构过程相同,但各自的解决特点不同。( )
16.心理学家把“学习”看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 )
17.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 )
18.德育的体谅模式是由皮亚杰及其同事所创的。( )
19.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
20.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因此要注意宽严相济、张弛适度。( )
四、材料分析题(请分析以下材料,每题有一个或多个正确答案,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出相应的代码,并将其填涂在答题卡上,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10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某市小学一名张姓四年级学生,在被班主任老师赶出学校后,喝农药自杀在自己的家门口。原因是学校没钱发教师的工资,镇里决定让每个学生把70元钱交到学校,并说这些钱将从家长向村里上缴的土地税里扣除。因为有些村民未交钱,所以学校就停课,将所有的学生都赶出课堂去向家长要钱,等交齐钱后学校再开课。年仅11岁的张某在被包括班主任在内的4位教师赶回家,并说不交钱就不准上学,在其父母当天不在家的情况下,发生了前述本不该发生的悲剧。
案例中学校和教师的做法违反了( )
A.《教育法》B.《义务教育法》
C.《教师法》D.《学生伤害处理办法》
2.某市路南区某小学教师崔某在学校放学后,义务为其班级学生张某补习数学。该生属于习惯性不听讲,不守纪律的学生。经多次提醒劝告不听,并顶撞教师,情急之下,崔老师用手掐了该生的左脸。事后,该生之父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