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汉族与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概况
(1)秦朝:迁居中原人与越族杂居,中原铁器和先进技术传人越族地区,开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
(2)两汉: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等种子传入内地,西域的良马、骆驼以及各种奇禽异兽、皮毛制品,源源东来。中原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向西输送,铸铁技术和井渠法也传到西域。
(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各族与汉族互相学习生产技术;鲜卑政权学习汉族文化,采用汉族地主阶级统治制度。
(4)唐朝:①回纥人到中原经商的不少,一部分贵族开始建筑宫室、城邑,有鲜明的唐朝风格。②渤海依照唐朝实行州县制,农业采用中原先进技术,手工业以纺织为主,进贡的产品相当精美。渤海与唐朝贸易频繁,唐设渤海馆,专门接待渤海使者和商人。③汉族工匠把手工业技术传到南诏,当地丝织业水平已赶上蜀地,手工业中的冶炼业进步,出产的浪剑闻名于世。④文成公主人藏后,带去了手工艺品和多种生产技术、医药书籍,大大有利于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⑤唐末契丹人逐步学会种田、纺织和建筑城郭房屋,开始农耕和定居生活。
(5)北宋: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安定,双方贸易兴旺,使者往来不断。
(6)元朝:黄道婆向黎族人民学习先进棉纺织技术。
(7)明朝: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互市,修建呼和浩特城。
(8)清朝: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加强,边疆得到进一步开发。
3.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经济基础
世界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疆域辽阔的大帝国,虽盛极一时,却没有一个能够作为统一国家的共同体而维持下来。
古代的中国与上述帝国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各地的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千差万别,造成了地域之间经济文化面貌的巨大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人们要分别开发和利用不同的自然资源,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这使得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众多民族和多元的文化。不同的地域与文化,既有隔阂的一面,又有互相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的需要。因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得自古以来的各地区与各民族之间,冲破了山河阻隔,一直进行着日益密切的经济交流。
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分布于周边地区。这些地区与汉族聚居的中原(黄河、长江中下游流域)相比,自然条件有巨大的差别。中原气候温和,土地平坦而肥沃,宜于农耕。北方民族居住的地区寒冷干燥,多草原、沙漠和森林,宜于牧业和狩猎。南方民族居住区气温高,潮湿多雨,多高山、丘陵、河流与湖泊,宜于农业与渔业。各个地区相比,中原物产最为丰富,经济文化最为发达,而各边疆地区的经济往往比较单一。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使得各边疆少数民族都有与其他地区,特别是与中原地区进行经济交流的迫切愿望。中原地区因此也得到了自己所缺乏的畜牧业等产品的补充。这种交流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有朝贡、赏赐、互市等各种形式。这种经济上的联系,形成了一种自然的凝聚力,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是几千年来周边少数民族都向中原发展的动力,也是中国各民族之间关系日益密切的基础。
4.如何处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汉族以外,还有很多民族。作为一个民族,他们都是各为一个民族;但作为多民族国家的一个成员,他们都是中国人。因此,我们写中国历史,要注意不要使汉族人民的历史与中国其他各族人民的历史相分离。
各民族一律平等,这是我们对待*****的原则。离开这个原则,我们就要犯错误。但应用这种原则去处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不是用简单方法把不平等的民族关系从历史上删去,或者从那些不平等的关系中挑选一些类似平等的个别史实来证明这个原则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实现,更不是把历史上的不平等的民族关系说成是平等的。而是要揭露历史上的不平等关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的批判的态度,指出这些不平等的民族关系的历史根源和实质。
民族矛盾,实质上是阶级矛盾,必须用阶级观点去分析民族矛盾。使用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