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广西百色教师招聘考试考纲背诵版资料,
知识点全面覆盖,考点100%分布!
严格按2020年5月8日广西百色考试大纲逐条整理!
唯一一本按最新考纲编排的资料!

考纲背诵版资料,考点100%覆盖,轻松过笔试!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
一、考试性质
百色市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是全市统一的选拔性考试,从教师应有的职业素质、专业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考试结果将作为我市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的笔试成绩。
二、考试目标
能够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应聘者掌握教育学与教学法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对报考群体初步筛选的目的。
三、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精神,结合教育学和教学法学科知识体系以及我市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确定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教育学。
1.教育与教育学。
(1)了解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2)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
(3)能够根据现代教育的特点和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4)了解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教育功能与教育目的。
(1)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发展的基本关系。
(2)了解教育目的及其功能,理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3)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并能分析在贯彻落实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4)掌握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
(5)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运用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3.学校。
(1)了解学校的定义。
(2)理解学校公益性特点。
(3)了解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
(4)掌握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5)掌握学校文化的概念、构成与功能。
(6)掌握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理解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
4.教师与学生。
(1)了解教师劳动特点、教师素质。
(2)了解教师专业发展内涵、阶段及其途径。
(3)掌握学生的本质特点。
(4)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依据此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5)了解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运用相关理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5.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1)了解班主任的定义和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2)掌握班主任工作的任务和职责。
(3)了解班集体的概念、培养班集体的意义。理解班集体的特征与发展阶段,掌握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4)掌握班级管理的内容、原则与方法。
(5)运用所学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6.课外活动。
(1)了解课外活动的意义、特点、内容、组织形式。
(2)能设计、指导、组织开展课外活动。
7.教育研究与教育改革。
(1)了解教育研究过程、基本方法。
(2)能够运用各种教育研究方法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3)了解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几大学派(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生本教育学派、生命化教育学派、主体性教育学派、新教育学派、情境教育学派、情感教育学派、理解教育学派)的主要观点。
(4)能用所学理论,正确分析我国教育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与现象。
(二)教学法。
1.教学目标。
(1)掌握教学目标的含义、特点和功能。
(2)理解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的含义和意义。
(3)了解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4)理解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的关系。
(5)掌握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及在课程目标方面的创新。
(6)能运用相关理论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陈述和评价。
2.教学过程。
(1)理解教学的含义、意义、基本要素和基本任务。
(2)了解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3)了解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说。
(4)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
(5)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6)掌握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3.教学内容。
(1)理解教学内容的含义、特性及载体。
(2)掌握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
(3)掌握课程标准的含义、意义、性质和内容。
(4)掌握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及学生生活的关系。
(5)掌握教学内容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6)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含义、性质、意义和基本内容。
(7)了解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背景下的综合性学习。
(8)掌握课程资源的含义、意义和分类,能运用相关知识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教学设计。
(1)理解教学设计的含义、理论基础、过程和方法。
(2)理解课程的类型与结构。
(3)了解课程内容的编排形式。
(4)掌握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
(5)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教学实施。
(1)掌握我国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理念。
(2)了解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3)理解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4)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含义和特点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
(5)掌握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6)掌握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7)理解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8)掌握说课的含义、意义和内容。
(9)理解班级授课制的含义、特点、优势和局限。
(10)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和发展趋势。
(11)掌握现代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及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含义、意义和具体要求。
(12)掌握新课改理念下教学实施行为的转变,能运用相关理论对新课改理念下教学实施行为进行恰当评价。
6.教学评价。
(1)理解教学评价的含义、功能和基本类型。
(2)了解教学评价的基本模式。
(3)掌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主要方法。
(4)掌握我国新课改倡导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5)掌握新课改教学评价行为的转变,能运用相关理论分析我国当前的教学评价。
《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
一、考试性质
百色市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是全市统一的选拔性考试,从教师应有的职业素质、专业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考试结果将作为我市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的笔试成绩。
二、考试目标
能够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应试者掌握教育心理学和德育工作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开展教育和德育工作的基本实践能力,以达到对报考群体初步筛选的目的。
三、考试内容模块及要求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精神,结合教育心理学和德育等学科的知识体系以及我市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确定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教育心理学。
1.绪论。
(1)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2)了解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掌握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3)了解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点。
2.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学生心理发展的概述。
理解心理发展的含义及其特征,掌握关键期的定义。
(2)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
了解认知概念及要素,掌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掌握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及其意义。
(3)学生人格发展与教育。
了解人格概念及影响因素,理解同一性概念,掌握并运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4)学生个别差异与教育。
①学生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
了解智力的含义,理解影响学生智力发展的主要因素,运用卡特尔的智力理论,运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②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与因材施教。
了解感觉通道的差异,掌握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冲动型与沉思型的含义及特点,理解如何根据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因材施教。
③学生性格差异与因材施教。
了解性格的含义及类型,掌握性格的特征,理解学生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并能在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
④学生气质差异与因材施教。
了解气质的含义及类型,理解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掌握气质差异的教育意义。
(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掌握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了解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主要表现,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等。
3.教师心理。
(1)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教师的职业角色。
了解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概念,理解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了解如何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并加以实施。
了解角色的含义,理解教师角色的构成与特征。
掌握教师角色意识的形成阶段,包括角色认知、角色认同、角色信念。
(2)教师的威信。
了解教师威信的含义及影响因素,运用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3)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掌握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内涵,了解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结构及特征,运用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技术与方法。
(4)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掌握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内涵及其作用,了解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运用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方法。
理解教师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含义,了解教师期望效应产生的过程及其影响,运用教师期望效应以及建立积极的教师期望的方法。
(6)教师的人格特征。
掌握教师人格特征的表现。
(7)教师心理健康。
了解教师心理健康的含义及其标准,以及教师常见的心理冲突,掌握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理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了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掌握如何应对教师职业倦怠。
4.学习心理。
(1)学习概述。
了解学习的概念及其作用,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掌握学习的类型。
(2)学习的主要理论流派。
①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理解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了解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运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②认知学习理论。
了解布鲁纳认知发现理论,了解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了解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理解并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④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理解并运用罗杰斯的学习理论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3)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
①理解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其作用,掌握并运用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掌握并运用需要层次理论、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掌握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方法。
②理解学习策略的概念及特征,掌握学习策略的分类。
(4)知识学习与迁移。
①了解知识的含义,理解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含义,了解技能、元认知的含义。
②掌握学习迁移的概念、分类及影响因素,了解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5)问题解决的学习。
理解问题解决的含义及过程,掌握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能联系教学实际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6)创造性思维。
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概念、本质与特点,理解智力、环境、个性等因素与创造性的关系,结合实际运用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5.品德心理。
(1)掌握品德的定义及心理结构。
(2)运用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3)了解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4)掌握促进中小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方法,了解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学策略。
6.课堂管理心理。
(1)了解课堂管理的内涵,掌握课堂管理的类型及阶段。
(2)了解课堂心理气氛的概念及类型,理解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因素,掌握并运用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调控策略。
(3)理解课堂纪律的内涵及类型,了解个体遵守纪律的心理发展阶段,掌握教师对课堂纪律问题的管理对策。
(二)德育工作基础知识。
1.德育概述。
(1)掌握德育的概念,理解德育的功能。
(2)理解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4)掌握《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文件精神并能分析在贯彻落实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2.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
(1)了解德育目标的概念与功能。
-
理解确定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的依据。
-
掌握我国中小学不同学段的德育目标。
(4)掌握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5)了解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3.德育过程。
(1)了解德育过程的概念。
(2)掌握德育过程的结构与基本矛盾。
(3)理解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4)掌握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运用其理论分析和解决学校德育实践中的现象与问题。
4.德育原则。
(1)理解德育原则的含义。
(2)掌握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及贯彻的基本要求。
(3)运用德育原则分析学校德育实践中的现象与问题。
5.德育途径与方法。
(1)了解德育途径、德育方法的含义。
(2)掌握德育的主要途径。
(3)理解确定德育方法的依据,运用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解决德育实践中的问题。
(4)会运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与方法。
6.德育资源。
(1)了解德育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2)理解什么是德育资源意识,了解确立德育资源意识的意义和作用。
(3)掌握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基本原则。
(4)运用和开发学校、家庭、社区、媒介等德育资源。
7.教育政策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了解我国教育基本制度;理解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教师、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掌握《教育法》规定学校、教师保护学生权利的措施,掌握违反《教育法》的法律责任并进行案例分析。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理解《义务教育法》对学校教育教学、政府经费保障的规定;掌握违反《义务教育法》的法律责任;运用《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正确分析违反《义务教育法》的行为。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理解教师聘任制度、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教师待遇制度的规定;掌握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并运用相关规定进行案例分析。
(4)《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了解教师资格证的取得及管理制度;理解违反教师资格条例的法律责任;掌握教师资格取得的条件。
(5)《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立法目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理解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法律责任;掌握未成年人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的法律规定;运用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规定进行案例分析。
(6)《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理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不良行为的预防以及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法律规定;掌握预防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法律规定,并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思路。
(7)《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了解学生事故损害赔偿的规定;理解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和处理程序;掌握学校责任事故、无责任事故的法律规定,并运用相关的规定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提出预防学生伤害事故的措施。
(8)《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了解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理解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的举措;理解中小学教师待遇保障机制。
(9)《依法治教实施纲要(2016—2020年)》:理解我国依法治教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理解增强教育系统法治观念的举措;理解全面依法治教的基本措施。
(10)了解《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主要内容,理解《标准》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
(11)《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掌握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及安全教育的规定。
8.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特征、功能与作用,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和标准,教师职业道德在教师素养中的作用。
(2)掌握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运用教师行为规范要求正确处理与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关系。
(3)理解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含义,掌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自我养成的途径和方法。
(4)理解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掌握师德建设相关文件关于加强师德建设的内容、方法、途径等规定;运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评价标准评判教师职业行为,结合实际提出加强师德建设的措施。
相关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关于规范从教行为全面加强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意见(试行)》及其附件《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