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A.白板说B.做中学
C.儿童中心主义D.实质教育派
4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促使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
A.学校教育B.高新技术的应用
C.科学理论的产生D.完善的社会制度
4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46.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它是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A.劳动B.潜能
C.知识D.意识
47.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
A.教育教学工作要抓关键期
B.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D.教育工作要根据不同年龄分阶段进行
48.学校作为为个体发展而有意识地安排的一种特殊环境,其要求、内容及各种活动能否引起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取决于教师对这种环境的()
A.认识B.设计
C.设想D.安排
49.提出“教师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取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的教育家是()
A.列宁B.加里宁
C.苏霍姆林斯基D.陶行知
50.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与价值的是()
A.(美)克伯屈B.(美)杜威
C.(法)卢梭D.(德)福禄贝尔
51.讲述是教师主要的教学手段,一般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
A.导入、详述和汇总B.导入、分析和汇总
C.分析、详述和总结D.分析、质疑和总结
52.“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D.循序渐进的原则
53.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的教育家及其著作是()
A.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D.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54.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
A.共青团组织B.教导处
C.总务处D.班级
55.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A.《论语》B.《普通教育学》
C.《大教学论》D.《理想国》
56.“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国家的教育特征。
A.中国B.埃及
C.希腊D.罗马
57.学校文化的核心是()
A.学校的物质文化B.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C.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D.学校的非正规文化
58.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
A.课程计划B.课程标准
C.课程目标D.教科书
59.从课程的任务来看,可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
A.社会中心课程B.技能性课程
C.拓展型课程D.地方课程
60.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称之为()
A.实验法B.讲解法
C.讨论法D.演示法
二、多项选择题(在各小题列出的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是正确的,请将其代码填涂在答题卡上,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了古代与近代的()
A.前学校B.前社会教育机构
C.学校D.社会教育机构
E.高等学校
2.“外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A.弗洛伊德B.华生
C.孟子D.荀子
E.洛克
3.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产生与兴起,从历史背景看,主要与()有关。
A.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B.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及其思想
C.近代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D.近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想
E.国家主义思潮
4.依据课程任务,可将课程分为()
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
C.技能型课程D.知识型课程
E.研究型课程
5.教师是一种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具备其资格的特定要求有()
A.要有较好的政治背景
B.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C.要达到规定的学历
D.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E.要符合与其职业相称的其他有关规定
6.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有()
A.独裁的B.民主的
C.权威的D.放任的
E.自由散漫的
7.对学生的研究通常包括()
A.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
B.研究学生集体的传统
C.研究学生个体的需要
D.研究学生的成长环境
E.研究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
8.任何一个班集体的形成都经历了()阶段。
A.初识B.组建
C.形成D.发展
E.解体
9.教师良好的教育能力体现在()
A.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B.知识广博
C.富有感情、有感染力
D.富有个性
E.改善实践
10.教学目标的特征有()
A.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
B.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
C.体现教师思维活动的规律性
D.具有灵活性
E.反映教学方式的科学性
11.班集体的基本特征包括()
A.明确的共同目标
B.一定的组织结构
C.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D.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E.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12.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确立了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体现这一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是()
A.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B.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D.无歧视原则
E.保护儿童原则
13.决定教学任务的因素主要有()
A.教育目的B.学生的年龄特征
C.学科特征D.教师素质
E.教学的时空条件
14.课堂教学中有交流传递可分为()
A.提问方式B.程序学习方式
C.小组学习方式D.研究方式
E.讨论方式
15.教师可通过()等方法培养和树立良好的班风。
A.讲清道理B.树立榜样
C.严格要求D.召开班会
E.反复实践
三、判断题(判断各题的正误,你认为正确的用T来代替,认为是错误的用F来代替,并将其代码填涂在答题卡上。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0.5分,共10分)
1.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2.制度化教育对整个社会的深刻影响可以用“学历社会”来描述。()
3.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重要途径。()
4.不同的文化背景可以有相同的教育目的。()
5.生在改革开放时代的青少年一定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6.“棍棒底下出孝子”,说明体罚也可以教育出好学生。()
7.中小学教师应当具备的知识方面的素养要求就是指对学科专业知识的精通。()
8.组织教学只是在上课开始时进行的。()
9.教学无论效果怎样,都具有教育性。()
10.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11.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中,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卢梭,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涂尔干和巴格莱等。()
12.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情况,教师可以随意翻阅学生的信件。()
13.教师要有较强的控制情绪情感的能力。()
14.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辅助作用。()
15.中国有句俗语&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