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
(4)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5)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跟踪思考
建国初期和新时期的外交政策有何不同?
四、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1.秦汉王朝是东方的一大文明中心,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开始影响世界。
2.隋唐时期,国力强盛,文化辉煌灿烂。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影响了亚洲,形成了中国文化圈。
3.宋元时期,我国的封建经济高速发展,科技和文化成就突出,在当时世界上继续处于领先地位。
4.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显示了明朝在世界上的巨大影响力。明朝中期以后,世界历史进入新的时期,由于封建专制制度束缚了生产力发展,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逐渐落伍。
跟踪思考
明朝中期以前,中国领先世界表现在哪些方面?明朝中期以后,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的原因是什么?
5.**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战争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6.甲午战争后,中国被日本战败,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陷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7.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极大提高。
8.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
9.抗美援朝的胜利,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10.1971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中国恢复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有很大提高。1997年,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迅速崛起为发展中的地区大国。
跟踪思考
近代以来,哪些史实能够说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思维拓展
拓展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途径、内容和影响
(1)途径:①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②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③通过宗教传播的途径。④通过战争的途径。
(2)内容:①政治上,互派使节,互通友好。②经济上,发展贸易,互通有无。③文化上,互相学习交流,取长补短。④军事上,有战争、有和平,有侵略与反侵略。
(3)影响:中外之间的交往,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拓展2:中国古代文化与外来文明的双向传播问题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华夏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从来都不是封闭的,而是在与其他地域、其他民族的交往中不断推陈出新的。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信仰和风俗习惯,深深地影响了中国自身,而中国自身的文化也对其他地域和其他民族产生了相应的影响。正是在这种相互影响中,中国认识了域外,域外也认识了中国。中外文化的差异,促使人们破除思想上的畛域,改造自我经验积累的思维定势,不断借助外来文化丰富自己,发展自己,使自身文化达到新的境界。
文化传播是一个双向过程。中国的丝绸,改变了西方人的穿着,而西域的物产、音乐,也改变着中国人的日用习惯和音乐风格。中国的儒学,影响了日本朝鲜的学术发展,而南亚的佛教,也冲击着中国的儒学。汉唐时期对外域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吸收和消化,促进了盛世的出现,而唐宋时期中国文化的远播,又影响着东南亚诸国及非洲的发展进程。四大发明传人欧洲,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文化的双向传播,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表现出积极的历史作用。反过来,历史上有许多一度相当发达的文明,由于与其他地区的阻隔和闭塞,最终衰落甚至毁灭。
&nb